当“八一”的旋律在时光里回荡,老兵们的奋斗身影愈发清晰。在军队,他们是钢铁长城,守护山河无恙;转业到中山火炬,他们是建设先锋,助力地方发展。曾经在训练场上挑战体能极限的坚韧,现在是创业路上攻克技术难题的毅力;过去在军营互帮互助的团结,如今成为社区建设携手共进的力量。在“八一”建军节期间,“中山火炬发布”开设“老兵风采”专栏,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军人到医院工作者,他举着手上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说道:“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都在这枚章里面了。”这位老人,便是老党员、退役军人卢启才。从1969年穿上军装奔赴援越抗美战场,到2010年从医疗岗位上退休,再到如今退休后仍活跃在公益一线,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卢启才始终燃烧着忠诚、担当与奉献的光和热。
卢启才
1969年12月,19岁的卢启才第三次报名参军,终于圆了从军梦。在广州军区汽车第四十七团,他从战士成长为油料材料员、班长,岗位的转变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却也让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卢启才回忆,在任油料材料员期间,由于战时需要,汽车需藏在森林中,夜间作业是一种常态。“黑夜无照明打轮胎气,凭敲打声判断气压;黑夜加油,靠听油箱声音判断是否加满;蒙眼也能准确找到维修工具……”这些绝技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材料摆放必须整齐有序,位置记牢、用完归位,连团里都组织各连队来观摩他的“蒙眼示范”。
“在部队养成的习惯,退役后我一直保留至今,家里的物品全部摆放得井井有条,还带动我的太太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卢启才说。
1972年10月,卢启才站在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暗下决心:“一定兑现对党的承诺!”此后几十年,这承诺成了卢启才前行的指南针。
卢启才退役后投入医疗系统工作,在市人民医院,他从司机班班长到机修班班长,再到财务总务科科长,他把部队的严谨带到工作中,让后勤保障高效有序。1994年,卢启才接收到一项重要任务——用两年两个月时间筹建中山市博爱医院。他虽感压力巨大,但身为党员的责任感让他没有丝毫退缩。“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工作拼到极点。”卢启才回忆,“当时上午接通知,下午开会,晚上看工地,带着团队连轴转,征地184亩、迁坟上万座、推进高压线迁移与‘三通一平’,最终在1996年6月准时剪彩。”
1998年,带着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的使命,卢启才调任张家边医院副院长、副书记。他以支部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调研摸清实情,精准把脉开拓发展新路径,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啃硬骨头”: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造住院部和门诊楼,改善就医环境和就诊环境、“筑巢引凤”建专家楼,让医院从120人发展到500多人,科室从单薄到齐全,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支部升级为党委,并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之后,根据区党委要建设一间三级医院的要求,又积极投身新医院的建设工作,直至退休。现在火炬高新区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中山市东部市级的一间重要的三级医院。
卢启才(左一)为居民写春联
退休后的卢启才,生活多了份惬意:饮茶带孙、旅游种花,但党员的初心从未改变。作为市书协会员、火炬高新区书协副主席,他坚持用书法传递温暖。每年春节前,卢启才走进社区为居民写福字、送春联,给快递小哥送上手写的祝福。“社会公益不能断!”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卢启才在社区讲党课
“依靠党组织,敢想敢干,勇于挑战,勇于承担。”从烽火战场到医疗一线,从青春年少到鬓角染霜,卢启才的人生早已与这精神融为一体,这也是他入党时“兑现誓词”的承诺与坚守。
来源: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1996年孙中山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1盎司银章共二枚
下一篇:没有了